历史医学著作对绿豆的记载

人气 5252   2012-4-11 12:30

绿豆又名青小豆,为豆科草本植物绿豆的成熟种子,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史,作为粮食作物在各地都有种植。绿豆首载于《开宝本草》,其味甘,性寒,归心、胃经,具清热、解毒、消暑、利尿等功效。民间及临床常外用或内服用治暑热烦渴,水肿,泻利,丹毒,痈肿等。因其营养丰富,可作豆粥、豆饭、豆酒或作饵顿糕,或发芽作菜等食用,故又有“食中佳品,济世长谷”之美称。历代本草对绿豆的药用功效多有阐发,兹录其要者如下:

《开宝本草)):绿豆,甘,寒,无毒,入心、胃经。主丹毒烦热,风疹,热气奔豚,生研绞汁服,亦煮食,消肿下气,压热解毒,生研绞汁服,治丹毒烦热,风疹,药后发动,热气奔豚。

《本草纲目》:通于厥阴、阳明。其性稍平,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,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,且益气,厚肠胃,通经脉,无久服枯人之忌。但以作凉粉,豆酒,或偏于冷或偏于热,能致人病,皆人所为,非豆之咎也。外科治痈且有内托护心散,极言其神效,丹溪有论发挥。治痘毒,利肿胀。内平皮寒,解金石,砒霜、草木一切诸毒,宜连皮生研水服。

《夷坚志》云:有人服附子酒多,水肿如头唇裂血流,急求绿豆,黑豆各数合,嚼食,并煎汤饮之,乃解。(豆皮)解热毒,退目聆。(豆芽)但受湿热郁之气,故颇发疮动气,解酒毒热毒,利三焦。

《本草经疏》:入足阳明经。夫丹石之药,气悍而性热,多服则火动,上升为烦热,甚则口鼻出血,狂闷躁扰。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,故主丹石药人毒发烦热也。阳明客热,则发出风疹,以胃主肌肉,热极生风故也。解阳明之热,则风疹自除。胀满者,湿热侵于脾胃也。热气奔豚者,湿热客于肾经也。除湿则肿消,压热则气下,益脾胃而肾邪亦自平也。简误:脾胃虚寒滑泄者,忌之。

《本草蒙鉴》:味甘皮寒肉平,能行十二经络。煎汤解酒毒,烦热兼除;作粉敷肿痈,丹毒且压。益气力,润皮肉,厚肠胃,养精神。五脏能和,常食不忌。筑枕夜卧,明目疏风。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

《药性解》:绿豆,味甘,性寒,无毒,入心、胃二经。主除热毒,厚肠胃,散风疹,消肿下气,补脏养神。留皮用。按:绿豆寒则入心而泻火,甘则入胃而和中。禹锡具称其补益,宜长食之,又堪作枕,能明目,治头风痛。

《景岳全书》:味甘,性凉。能清火清痰下气,解烦热,止消渴,安精神,补五脏阴气,去胃火吐逆,及吐血蛆血,尿血便血,湿热泻痢肿胀,利小水,疗丹毒风疹,皮肤燥涩,大便秘结,消痈肿痘毒,汤火伤痛,解酒毒鸡毒,诸药食牛马金石毒,尤解砒霜大毒。或用囊作枕,大能明耳目,并治头风头痛。

《本草备要》:泻热解毒。甘寒。行十二经。清热解毒,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。利小便,止消渴,治泻痢。连皮用。其凉在皮。

《本经逢原》:甘凉解毒,能明目,解附子、砒石、诸石药毒。

《本草求真》:清肠胃热毒。绿豆专入肠胃。味甘气寒。据书备极称善,有言能厚肠胃,润皮肤,和五脏,及资脾胃。第书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,缘因毒邪内炽,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,无一不受毒扰,服此性善解毒,故凡一切痈肿等症,无不用此奏效。并解一切草木、金石、砒霜等毒。煮汁则止消渴;磨粉合以乳香、丹砂,则能护心使毒不入;护心膏用此。筑枕夜卧,则能明目疏风;杖疮疼痛,则用鸡子白调敷即愈。

《得配本草》:消肿胀,治血痢。散风火。

入手少阴、足阳明经气分。解热毒,除烦渴,利小便,厚肠胃,能调和五脏,行十二经脉。解一切药草、牛马金石诸毒。得大麻仁,配赤小豆,解痘毒。

《本草分经》:甘,寒。行十二经,清热解毒,利水和脾,功在绿皮。去皮即奎气。煮汤加蜜或盐冷饮。

《本草思辨录》:豆本脾家中宫之物,而绿豆皮寒肉平,是为由中达外以解热,故外科护心散,用绿豆粉使毒气外出,若肌肤之热毒,但须治肌肤者,更其所宜矣。世以绿豆解药误,不知绿豆能压热解毒,非能于无热毒之误药,亦化为乌有也。

《随息居饮食谱)):绿豆甘凉,煮食清胆养胃,解暑止渴,利小便,己泻痢。

  关注度: 5252   Baidu: 8   360: 3   Google: 0   其他: 5

推荐您可能感兴趣:

返回顶部
绿豆价格行情 | 添加收藏 联系方式见首页
本站绝大部分内容是编辑编撰的原创性文章,有少量转载,如有涉及到虚假、侵权、违法等信息,请联系我们。
版权保护:本站原创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片、多媒体资讯等)的版权均属本站所有。©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